


各中小学、池州工业学校:
根据《安徽省市县体校改革发展实施方案》要求,为促进我县学校体育工作深入开展,进一步夯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础,推动全县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经研究,决定成立东至县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校牌挂在尧城体育中心,由县教育体育局体卫股牵头协调体校的日常工作,按照从城区向农村延伸发展的办校模式,先期在县城区两所小学、一所初中、一所职业学校设立四个训练基地学校。办学目标旨在通过学习交流,形成合力,共同提升我县竞技体育水平。
附件: 东至县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建设实施意见
东至县教育体育局
2021年11月5日
东至县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建设工作实施意见
青少年学生是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国家奥运争光计划的基础人群,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对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推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安徽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安徽省市县体校改革发展实施方案》要求,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体教融合,推进少体校建设发展和转型升级,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以推进奥运争光计划和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抓手,以人才强体为支撑,积极推进教育和体育资源整合,逐步使体校成为体教共管、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多元化新型体校,进一步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夯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础,创新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二、组织领导
(一)领导机构:成立东至县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黄正发
副组长:杨国胜、夏 羽、余干煌、汪 洋、胡龙胜
成 员:郑 新、徐 玲、郑又江、陈宗伟、周栋梁、
许世杰、江 航、郑义华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工作,确保县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筹建、招生、训练、比赛、文化学习等工作正常开展,研究体校重要事项,制定体校规章制度等。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尧城体育中心三楼,由县教体局体卫股股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协调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日常管理和业务方面的工作。
(二)组织架构:在尧城体育中心大门挂牌“东至县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由县教体局分管体育工作的领导兼任县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校长。体育运动学校下设池州工业学校、二中初中部、实验小学、至德小学四个训练基地学校,四所学校校长兼任训练基地学校负责人。为便于协调开展日常工作,体校设综合办公室,与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由县教育体育局体卫股股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体卫股一名副股长和各训练基地学校分管副校长担任办公室副主任。
县教体局负责体校训练和比赛管理以及体校师资配备、年度考核等工作,训练基地学校负责运动队组建、运动员日常训练、文化学习、思想品德教育和校园训练期间的安全等工作。
三、办学模式
(一)县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依托有关学校,按照从城区向农村延伸发展的办校思路,成立初期整合县城区教育体育资源,按照相对集中、分散办学模式,建立以“体校+训练基地”为格局的训练网络,选定职业高、初中各1所,小学两所作为首批训练基地。根据全县各校体育训练水平情况,每年增加1—2所训练基地,逐步扩大县体校办学规模,训练基地从县城区向农村学校延伸。
(二)项目设置与运动员人数。按照我县目前实际情况,首批训练基地设置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游泳、轮滑、跆拳道等7个训练项目,各训练基地每个单项运动员人数应以10—20人为宜,体校运动员总人数控制在200人以内。
(三)教练员安排。根据目前我县学校专业体育教师紧缺的现实,体校成立初期,由各训练基地学校根据项目设置情况确定每个训练项目的教练员人选,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教练员既负责运动队的日常训练,也担任体育教师,这样也可以推进训练项目与学校体育课程的有效融合和优势互补,进而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发展和竞技体育水平的双提升。训练基地可根据本校体育教师工作量情况,对兼任教练员的日常训练工作折算课时或享受相应的课时经费补助。县教体局将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和体育强省资金支持,根据各训练基地工作业绩情况,给予各训练基地适当的经费奖补。
四、训练基地项目安排、挂牌名称及工作要求
(一)项目安排
说明:各训练基地也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先行组建1—2个项目的训练队,以后逐步完善。
(二)挂牌名称:
1.东至县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挂牌在尧城体育中心
2.训练基地:
(1)池州工业学校:挂牌名称:东至县少体校田径、足球及篮球项目训练基地。
(2)二中初中部:挂牌名称:东至县少体校田径、足球及篮球项目训练基地。
(3)实验小学:挂牌名称:东至县少体校足球、游泳及乒乓球项目训练基地。
(4)至德小学:挂牌名称:东至县少体校足球、轮滑及跆拳道项目训练基地。
说明:上述训练基地项目安排和挂牌名称为2021—2025周期。
(三)工作要求:
1.各训练基地学校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明确人员职责分工,研究制定训练基地工作方案,于11月26前上报县教体局体卫股。
2.按照基地训练项目安排,各训练基地于11月26日前将各自承担的三个训练项目的运动队组建起来,每个训练队不超过20人,安排1—2名教练员带训;同时,将各训练队教练员、运动员信息及训练安排表(加盖学校公章)一并上报县教体局体卫股,同时,将PDF版发送至指定邮箱(1712694232@qq.com),联系人:郑新,联系电话:13956895218。
五、运行保障机制
(一)训练基地运动队可优先组队代表县参加省市相关体育赛事;训练基地优秀运动员可优先遴选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单项或田径项目的体育赛事;同等情况下,训练基地优秀运动员可优先参加体育特长生招生考试。
(二)完善奖励制度。对在体育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及运动员培养输送等方面做出贡献的训练基地或个人,县教体局给予表彰奖励。
(三)县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及时研究解决体校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县教体局要进一步深化教体融合发展,及时制定体校发展的相关政策,建立并逐步完善考核制度。
(四)县教体局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和体育强省资金支持,逐步解决运动队日常训练、参赛、器材、设施设备等所需经费。
六、考核评价机制
(一)建立县体校训练基地工作专项考核制度。县教体局制定少体校训练基地年度考核办法,对各训练基地的日常训练、参赛、器材、场地设施等方面进行年度考核评估,专项考核成绩与体校建设奖补资金相挂钩。
(二)建立县体校训练基地优胜劣汰制度。对连续2年考核不合格的训练基地,将重新调整布局。对当年度考核不合格的提出批评、责令整改,取消年终奖补资金。
(三)建立教练员激励制度。县体校制订教练员聘任与考核办法。一是在专职教练员职务等级评定中将其训练的运动员取得的成绩作为重要的依据;二是将兼职教练员的训练成绩与其职称评定相挂钩,本人具备职
称评审资格条件的,同等情况下,学校应给予其优先参评;同时,县教体局也可出具相关证明,作为职称评审的佐证材料。三是作为各级各类评先评优活动的重要依据。对年度考核不合格者,县少体校将建议训练基地学校不再续聘为兼职教练员。
(四)建立运动员年度公布制度。县体校将根据运动员基本素质、专项运动能力、运动潜力、项目需求等因素,每年度对重点、普通运动员名单公布一次,增加优秀或有潜力的运动员,对不能正常参加训练活动或训练成绩明显退化的运动员建立退出机制。